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质量领域「诺贝尔」:科大宗福季教授荣膺2025年休哈特奖章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业工程及决策分析学系讲座教授、科大(广州)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及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讲座教授宗福季,近日荣获2025年美国质量学会(ASQ)「休哈特奖章」(Shewhart Medal)。 该奖项被誉为「质量领域诺贝尔奖」,以表彰宗教授在统计过程控制、先进技术及学术领导力方面开创性的贡献。自1948年该奖项设立以来,宗教授是极少数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之一。
「休哈特奖章」,以统计质量控制之父沃尔特‧A‧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命名,旨在表彰在现代质量控制与改进领域中作出卓越技术贡献和具有领导能力的学术翘楚。宗教授于2025年5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行的2025年美国质量协会(ASQ)质量与改进世界大会上获颁此荣誉。大会颁奖词高度评价其「在统计过程控制先进技术的开创性贡献,大幅提升企业界工业系统质量,并展现了卓越的学术领导力及人才培养的影响力。」
卓越传承
「休哈特奖章」历届得主包括W. Edwards Deming、George Box、Stuart Hunter、John Tukey、石川馨及田口玄一等多位质量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此次获奖彰显了宗教授在质量工程领域和工业大数据分析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影响力。
感谢与愿景
在获奖感言中,宗教授对他的导师、合作伙伴及学生们深表感谢:「我深感荣幸能够获得声望昭著的休哈特奖章。我要向 Jan Shi、Jeff Wu、Greg Watson、Ken Case 及 Dennis Lin 表达衷心的谢意,感谢他们的提名以及在我的学术事业中对我的殷切指导。我还要感谢科大质量与数据分析实验室(QLab)及科大(广州)工业信息与智能研究所(Triple-i)提供的宝贵研究支援。最后,我向我所有的前学生所做的重大贡献表示诚挚的欣赏;我很荣幸看到他们致力于推进品质控制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杰出的事业。」
质量与数据分析的领航者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与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国投)举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协同探索双方在基金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合作。
签约仪式上,科大内地事务处主任施天艺博士与上海国投党委委员、副总裁陆雯女士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及上海国投党委副书记、总裁戴敏敏先生出席仪式并见证签约。
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沪港两地机构互动,进一步深化合作。科大将依托自身在国际商贸领域的平台优势,推动两地企业拓展市场,助力上海企业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通过香港寻找海外新商机。同时,上海国投将积极支持科大生态企业和创新技术团队开拓上海市场,融入国内供应链和创新链,促进沪港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在具体合作方面,双方将围绕创新创业论坛、科技成果路演、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展开深度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通过共同建立科研成果发掘、对接、转化机制,增强针对早期科创产业投融资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助推双方产业集聚发展。此外,双方还将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科大在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丰富经验,探索创新人才教育培训的合作模式,为沪港两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为科大与上海国投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助力沪港两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产业升级,推动沪港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协同发展,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新闻
从「层压板」获取灵感:科大与理大研究团队首创「层压」界面结构 推进钙钛矿光伏技术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合作研究团队首创一种层压形貌的界面微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高效率丶低成本以及器件美学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电网电力丶便携电源和太空光伏等应用场景均展示出取代传统硅电池的巨大潜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器件结构分为正式与反式两种。其中反式器件因各层电子材料比正式器件较为稳定,从而展现出更好的应用前景。尽管如此,反式器件仍然存在较多的界面科学问题,特别是富勒烯基电子传输层与钙钛矿表面形成的界面处缺陷富集,是影响器件性能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与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圆圆教授团队致力于从独特的结构视角开展基础科学导向的钙钛矿光电器件研究。透过与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的蔡嵩骅教授团队的合作,团队发现通过在钙钛矿薄膜表面空间均匀地形成一种「分子钝化层-富勒烯衍生物层-二维钙钛矿层」的类「三合板」的层压结构,可有效降低界面缺陷密度、改善能级匹配度,从而提高了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并大幅度提高界面在湿热环境以及光照运行下的耐久性。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科大博士后研究员郭鹏飞博士说:「我们将复合材料概念导入到光电器件的界面设计,这使得新型界面中每层产生协同效应,带来了传统界面工程所无法实现的效果。」
该研究工作的主要通讯作者周圆圆教授补充道:「钙钛矿是一种软晶格材料。我们可在这类材料里创造传统材料难以实现的微结构特征。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来理解这些微结构在纳米乃至原子尺度的形成与作用机制,开展基础理解导向的器件创新。」
该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已在合成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自然 – 合成》(Nature Synthesis)发表,论文题为「Synthesis of a Lattice-Resolved Laminate-Structured Perovskite Heterointerface」。

新闻
磁学新时代:科大最新研究为自旋电子学和谷电子学应用带来新方向
近年来国际科研界广泛关注交错磁体(Altermagnets),研究其如何不依赖净磁矩或自旋轨道耦合作用(SOC)而实现自旋劈裂。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刘军伟教授团队与其他研究团队,最近在《Nature Physic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首次在实验中测量到具有二维层状特性的室温交错磁体,并验证了刘教授于2021年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理论预测。长久以来,如何实现以及进一步控制自旋极化态,从而存储和调控信息,是自旋电子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方式是通过自旋与轨道、自旋与局域磁矩的相互作用,实现自旋极化,前者对应着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产生的自旋劈裂,如Rashba-Dresselhaus效应,而后者对应着铁磁中的Zeeman劈裂。刘教授亦与多个国际研究团队相继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旋劈裂理论——在旋转、镜面等晶体对称性联系不同磁子格的反铁磁中,会产生来自于反铁磁交换相互作用导致的自旋劈裂,并且具有特殊的晶格对称性配对的自旋-能谷锁定(CSVL)。这类自旋劈裂不依赖于净磁矩或者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从而兼备铁磁和反铁磁体的优点以及较长的自旋弛豫时间等特点,而具备此类特殊劈裂的反铁磁体后续也被统称为交错磁体(altermagnet)。交错磁体的发现更入选了《Science》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新闻
制造业的危与机: 科大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PMI预测
随着关税战升级,全球经济受压,为制造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利丰供应链研究院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季度报告》指出,尽管在中美贸易冲突影响下,中国第二季度制造业生产预计将放缓,但中国制造商已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挑战,并强调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难以轻易被取代。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于2025年第一季度呈现复苏趋势,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2月起持续处于50以上的扩张区间。然而,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45%额外关税(部分商品豁免)后,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研究团队预估此轮关税措施加上全球经济放缓,将对中国出口及制造业产出构成负面影响。尤其预计中国对美出口将出现显著下滑,2025年第二季度整体出口可能会呈现双位数跌幅。受此影响,中国工业生产增长料于第二季度明显放缓, PMI预跌破50荣枯线,进入收缩区间。
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小企业(SMEs)料将首当其冲受压,因为相较于大型企业,这类公司通常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高。尽管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于未来数月内加大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但相信仍需一段时间,方能展现相关措施的实质成效。

新闻
「AI电影节」科大圆满落幕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的首届「AI电影节」日前圆满落幕。本届电影节收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最终三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获颁发多个奖项。
其中,「最佳影片奖」由艾美奖提名编剧Nik Kleverov夺得,其哲思短片《Memory Maker》描绘战后人类沦为机械附庸的世界,从而引发对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深度思辨,极具AI电影制作经验的Jeff Synthesized则凭借《Newton’s Cradle》荣膺「前沿奖」。而由青年导演叶志祥制作,以聚焦抗战老兵半世纪归家历程的短片《当归》,不仅摘得「最佳叙事奖」,更获「观众票选奖」。
是次活动为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与一众嘉宾亲临出席放映会,观赏多部入围作品,见证AI技术所展现的潜力。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之一、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更以视像形式致辞,分享对AI电影未来的看法。
此外,科大于放映会前亦举办学术论坛,聚焦四大核心主题,邀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就AI创意内容的生成过程、AI对艺术家与电影产业的影响、新一代创作者的特质,以及AI道德与伦理等话题交流真知灼见,吸引近600位电影爱好者共襄盛举。论坛嘉宾阵容星光熠熠,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先生、Richard Taylor 团队、维塔工作室代表Chris WILLIAMSON先生及郑子毅先生、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女士、香港电影出品人向华强先生、香港演员向佐先生、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等。
是次电影节是为期三天的2025年计算可视媒体国际会议(CVM 2025)的其中一环,该活动首次在香港举行,并选址科大,旨在展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为学界与艺术界的跨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
一览AI巨作:科大主办首届全AI制作电影节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比赛反应热烈,吸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来自知名获奖导演、艾美奖提名编剧和业界翘楚与新进的手笔。35部入围影片将于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园放映,届时科大将公布最佳影片、最佳叙事及前沿奖三个奖项得主。
作为大中华区内首个同类型比赛,科大「AI电影节」(AIFF) 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界别备受关注,瞩目程度不输釜山国际电影节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AI单元。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团队云集多名电影界重量级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曹颋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电脑动画节主席张汉宁先生。此外,活动亦荣获亚洲数字艺术展、史丹福AI微电影节2025(Stanford AI ShortFest 2025), 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AI电影制作黑客松等伙伴的鼎力支持。
AI技术于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包括电影、视艺艺术及数码媒体等范畴愈见重要,不但可帮助提升质素、优化流程,更可激发创新意念。去年7月,科大成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目的便是为了培育新一代的艺术科技人才,以把握创意产业新兴市场需求所带来的机遇。
除了推出全新课程、推动跨学科研究及举办如是次AIFF电影节等国际化活动,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还将于本周六放映活动前夕举办学术论坛,邀得一众著名嘉宾出席演讲。当中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他们将和与会学生、教职员及业界专家,一同探讨和分享AI如何改变电影产业,以及其重塑电影的潜力。

新闻
"科学界奥斯卡" 得奖名单出炉:科大共同荣膺基础物理突破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学者联同世界各地研究人员一同参与的研究项目,荣获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的2025年基础物理突破奖。该获嘉许的项目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旗下的超环面仪器(ATLAS) 合作组,而科大团队参与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跨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探索工作,为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次获奖不仅表彰ATLAS合作组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进行突破性的高能量粒子碰撞研究,亦同时印证科大研究人员过去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创新的成果。
突破奖是全球最大的科学奖项之一,由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Meta联合创始人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科技界重量级人物共同创立。大会特别表彰ATLAS合作组于粒子物理领域的重大贡献,包括对希格斯玻色子性质的详细测量、稀有过程(rare processes)和正反物质不对称性(matter-antimatter asymmetry)的研究, 以及在极端条件下探索自然规律。
ATLAS 合作组汇聚全球243个机构的超过6,000名科学家、学生、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自2014年加入合作组以来,由科大、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数十名研究人员组成的香港研究团队,在推进对希格斯玻色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助科学界解开宇宙奥秘。
科大于2014年开始参与合作组,协助建设ATLAS渺子(muon)探测系统,并参与数据分析以探索新物理。香港团队在基础物理联合研究(JCFP)的框架下进行协作,成员包括10个来自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基础物理中心的物理学家、学生和工程师,他们领导测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质、开发先进分析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详细测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质以确定质量生成对称性破缺机制、研究稀有过程和正反物质不对称性,以及在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上探索最短距离,和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规律。